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43章(2 / 2)

此汪大人便留任了溧水县令。

谢凡是汪大人首场县试取中的童生,今科又是溧水最为年轻的举人老爷。溧水县虽属于南直隶应天府,可惜往年进士登科着却着实不多。如今更是不幸没有健在的溧水籍贯进士。

汪大人心中想着,若是谢凡早登甲科,前途实在不可限量,恐怕来日官场相遇,说不好还得蒙他照顾。故而汪县令对谢凡格外周道热情。

谢凡进得县衙后堂,向汪大人先作了一揖,又让顾三郎送上礼物。汪大人朝谢凡拱手回礼,又笑容满面说了些客套应酬。谢凡便说起自己即将启程去顺天府,汪大人自然又一番勉励。于是谢凡顺势问起汪大人会试如何。

汪大人乃是三甲同进士出身,亦是参加过三四次乡试方才得中。说到科场艰难可有一肚子苦水。

“会试考场设在礼部,亦称“贡院”,其中号房与应天府江南贡院十分相似。三场所考题目亦是与乡试雷同,只是更为艰深。以贤弟才学必能旗开得胜,杏榜题名。可贤弟有所不知,不同于江南气候温润,北京城二月间仍旧十分寒冷。我辈南方举子,在那礼部号场之中,实在难挨。”

注释:据《闽书南产志》记载,元代福建南安有一位开小塘坊的黄姓人士,在一次屋墙坍塌清除黄泥时,发现被覆盖的黑糖变白了。后经反复试验,证实墙体的黄泥确实可以使黑糖变白。甘蔗汁的色素和杂志较多,直接制作的糖为黑色,而黄泥能吸附这些杂质和色素。这就是制作白糖的“黄泥脱色法”。

讨债的娘

接着汪大人便陷入当年痛苦回忆。说起自己首次参加会试,二月北京天寒地冻,自己在号房内手脚僵硬。更要紧是所带笔墨砚台亦被冻住,墨块坚硬如铁,无法书写。须用小炉生火将砚台墨汁烤热,方能答卷。

汪大人是江西人,何曾做过此事。起初是火候不足,墨汁仍为固态。后来又火势太过,砚台受热开裂。经过这一番波折,自然出师不利,名落孙山。说罢深深叹了口气。

谢凡听后亦是十分同情,一同与汪大人好一阵哀声叹气。心中默默想着:“为了考试,还须得学会如何生火。”

接着两人又说了些琐事,相互恭维一番,谢凡方才离开县衙。

谢凡顺路去了县城周家拜访岳父周老爷。谢凡照例送上礼物,说起自己不日即将出发赶考,翁婿两人好一阵热络。周太太还殷勤招待谢凡吃了饭食,临走又送了一身簇新衣裳叫谢凡会试好穿。谢凡推辞不过只好收了。

次日又备上礼物,去拜访了周先生与李老秀才。

周先生依旧开朗健谈,谢凡听他说了好些北方风物,颇为投契,宾主尽欢。

李家却是颇为萧条,李众家人虽然也巴结,可李老秀才见着谢凡却有些不自在。谢凡只好送上礼物又留下五两银子便匆匆离开。

此后谢凡又一一拜访了余下亲朋故旧,收到一众鼓励祝福。谢凡方才带上乡里乡亲殷勤期待,叫福顺与顾三郎背着家中所备下沉重行囊,出门赶考。

因为同陆家张家一道,谢凡也没去领驿站火牌。只从南京城东南边,东水关码头出发,离开秦淮河,进入长江,扬帆远航。

张家所准备漕运船颇大,入了长江行船倒也平稳。因着“奉旨会试”这面大旗,一路顺风顺水,一行人浩浩荡荡,不日便行至扬州。

扬州是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处,素有“淮左名都,竹西佳处”之称。此时更是商贾云集,繁华无比。

到了扬州码头,陆才明招呼船工停靠,又照例为关卡小吏送上五两银子。虽然船上有举人进京赶考,不需纳税。可是陆才明老于世故,历来面面俱到,依旧打点周全。那帮小吏收了银钱,果然格外殷勤巴结。

扬州繁华不输南京,谢凡等人首次乘船难免疲累。陆才明便招呼谢凡、张世贤、陆平友三人一道上岸玩耍休整。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第一版主